原標題:高精度“掃描”陸海國土(政策解讀)
身處陌生的環境,動動手指便能在手機上精準定位,輸入地址就能知道“最短路徑”,日常生活中便利的地理信息服務離不開基礎測繪。近日,國務院批復《全國基礎測繪中長期規劃綱要(2015—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規劃綱要”將對生活產生什么影響?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王春峰接受本報記者采訪,對“規劃綱要”進行解讀。
明確基礎測繪中長期主要任務
據介紹,“規劃綱要”確定了2015—2030年全國基礎測繪發展的中長期主要任務。
到2020年的中期任務,一是現代化測繪基準和衛星測繪應用體系建設,包括形成覆蓋我國全部陸海國土,大地、高程和重力控制網三網結合的現代化高精度測繪基準體系及提升衛星測繪服務能力等;二是基礎地理信息資源建設與更新,包括數字地理空間框架、重點地區基礎測繪、全球地理信息資源建設等;三是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地理信息數據獲取技術裝備、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天地圖”建設等;四是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包括地理信息公共服務體系、地理國情監測業務工作體系、應急測繪等;五是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創新和標準化建設,包括測繪地理信息自主創新體系和標準體系、智慧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和時空信息平臺建設等。
到2030年的長期任務,主要是推進測繪基準體系現代化改造,加快對覆蓋我國海洋國土乃至全球的基礎地理信息資源獲取,持續推進基礎測繪創新,建立衛星測繪應用鏈條和業務運行體系,提升基礎測繪公共服務能力等。
測繪成果不再只是紙質地形圖,數據庫等成為重要成果形式
2006年,國務院辦公廳批準印發《全國基礎測繪中長期規劃綱要》(以下簡稱原“規劃綱要”),規劃期為到2020年。王春峰說,與原“規劃綱要”相比,“規劃綱要”的規劃任務突出了測繪基準和衛星技術應用、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和技術自主創新,并注重邊境、國外和海洋等方面的基礎地理信息資源建設,主要有以下幾大亮點:提出了新型基礎測繪的發展方向,明確了其主要特征和相應的目標任務布局;首次明確提出了構建以新型基礎測繪、地理國情監測、應急測繪為核心的完整服務鏈條,進一步豐富了測繪地理信息公共服務的內涵;進一步強化了衛星測繪應用,將其定位為現代測繪基準維護更新和測繪地理信息生產服務體系的主要技術支撐;進一步明確了測繪地理信息自主創新的方向。
其中,新型基礎測繪是一個新提法。王春峰說,新型基礎測繪的特征為“全球覆蓋、海陸兼顧、聯動更新、按需服務、開放共享”。其“新”主要體現在:技術手段“新”——將衛星遙感和衛星導航定位納入基本技術手段,充分體現測繪對新技術的把握和應用;工作內容“新”——以對現有數據庫的維護更新和全球、海洋以及重點地區動態測繪為常規工作內容,實現全球覆蓋和海陸兼顧;成果形式“新”——以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和數字地理空間框架數據庫為主要成果形式,實現基礎地理信息的多尺度融合和聯動更新,不再局限于按計劃生產紙質地形圖;生產服務方式“新”——以滿足多樣化需求的網絡化定制服務為主要生產服務方式,打破單一、呆板、離線的傳統服務模式。
基礎測繪為不動產統一登記提供有力支持
應用是發展的生命,“規劃綱要”對基礎測繪應用是如何布局的?
王春峰說,“規劃綱要”要求基礎測繪應用服務要實現多層次、全方位,其主要任務包括數字城市建設應用、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天地圖”建設應用、地理國情監測與應用和應急測繪建設及應用。
“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繼續加快推進數字城市、數字省區建設”“開展智慧城市地理空間和時空信息平臺建設”等。這是對不動產統一登記、地下管網建設等的有力支撐。
“天地圖”實際上是互聯網+地理信息的一個具體案例。經過4年多發展,其已廣泛應用于公安、水利、海關、稅收等眾多領域,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已經成為測繪地理信息服務轉型的關鍵支撐。
地理國情監測是測繪地理信息直接服務于國家宏觀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測繪地理信息新的服務業務。今年年底,地理國情普查工作將全面完成,并轉入到常態化的監測工作中。
應急測繪是國家突發事件應急救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規劃綱要”的要求,重點要總結好四川、黑龍江等地區的應急測繪服務保障經驗。在此基礎上,加強應急測繪裝備、應急測繪信息資源建設,建立健全應急測繪工作機制和部門間應急協作共享機制,強化信息互聯互通,實現業務聯網協同,全面提升應急測繪服務保障能力。